正规实盘配资导致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
自特朗普执政伊始,美国对中国的遏制策略已经由幕后转向台前。拜登执政后,无论明招还是暗手,都悉数上阵。长期以来,一种外界论调认为,中国之所以会直面美国,是误判了美国的国力正在衰退,才试图挑战华盛顿的主导地位,最终造成两国关系陷入困境。事实上,这一观点站不住脚。
若从近几十年中美之间的三次重要摩擦进行回顾,不难发现,导致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,并非中国错误地低估美国,而恰恰是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失误。
首次重大失算,可以追溯到朝鲜战争爆发之际。新中国成立后,其实正积极与苏联以及第三世界发展外交关系,同时对西方并未彻底关闭大门。1950年开年时,英国已有意修复与中国的正式外交,而美国其实也在重新考虑对台政策,观望中是否选择调整立场。如果此时东亚局势保持稳定,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或许会有更大突破空间。随着朝鲜在苏联背后推动下发动统一战争,形势急转直下。美国唯恐东亚战略版图重塑,遂以联合国名义武装介入朝鲜半岛事务。
尽管美国对苏联动向掌握较为准确,认为莫斯科不会直接派兵以免招致大国对撞,但对于中国的反应却存有严重盲区。一些专业机构此前已提出警告“中国必然会应战”,但决策层无视,直接导致美军势如破竹挺进鸭绿江畔。出人意料的是,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美军在朝鲜战场上遭遇中国志愿军,双方陷入僵持局面。这一误判,令苏联对中国态度发生转变,加大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援助,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整体实力的跃升。
时光推进到20世纪60年代末,美国深陷越战泥潭,社会动荡、外交孤立,加之西方席卷而来的经济危机逼得尼克松不得不与中国对话,寻求战略突围。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,毛主席等老一代领导人通过运筹帷幄,推动了东亚大国之间的平衡。1979年1月,中美正式建交,中国迎来同西方的短暂“蜜月期”,推动了国内一轮重要的现代化进程。这同样离不开苏联压力的间接作用。此后,苏联也主动修复与中国的关系,世界格局一度趋于相对稳定。
随着苏联的崩溃,这种平衡被打破。1989年,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突然对中国发起全面制裁,试图遏制中国现代化进程。幸而彼时中国与苏联关系重建,并通过深层次改革保持住发展势头,才在90年代初闯过了最为艰难的关口。美国的实力在此期间仍处顶峰,中美摩擦多以试探为主,中国坚守战略忍耐期。
进入21世纪,“9·11”事件将美国战略重心拉回反恐战场。鉴于历史经验,美国明白需要联合中国以确保其在阿富汗的行动顺利进行。因此在2001年,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。西方世界以市场和技术换取中国的产业与消费力,这一合作更出于现实利益的权衡,而非出于善意。自此,全球经济进入新时期,美国金融及高科技产业占据主导,但国内制造业逐步边缘化,经济“空心化”愈发明显,财政负担加剧,国债持续攀升。
随着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数面作战并取得初期胜利,中国把握战略机遇,全力推动经济发展和军队现代化。2005年,经济学家伯格斯滕提出“G2”理念,即中美共同治理世界。2008年金融危机后,这一设想有了更大回响,美国甚至一度提出以关岛为界,两国瓜分太平洋。对于美方的美好愿景,中国始终保持警惕,明确拒绝参与这种主从安排。原因无他,美国无法放弃自身霸权,而且“G2”方案内在要求中国舍弃产业升级,永远甘于低端制造。毫无疑问,中国无法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。
“G2”应视为中美在新时代下的首次正面对撞。随着中国的拒绝,美国拆开面具,随即出台“重返亚太”、“亚太再平衡”等一系列战略遏制举措。美方推动南海局势紧张,意图在中国海上生命线布下封锁网。对此,中国并未退缩。2016年,南海局势骤然激化,中国海军大规模集结,四位上将亲临前线坐镇指挥。中国展现了坚不可摧的斗志,迫使美方偃旗息鼓。这场较量之后,中国军队现代化进一步提速,区域安全格局也随之改变。
2017年起,特朗普政府掀起新一轮贸易攻势,公然推行“硬脱钩”,试图阻断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。从华盛顿的视角来依靠经济制裁中国必然屈服。现实已经发生变化:中国经济体量与产业体系无与伦比,“世界工厂”与全球市场密不可分,中国制造与市场成为全球引擎。面对挑战,中国迅速调整战略,“双循环”、“一带一路”、高新技术突围全面加速。在此次贸易战中,美国财政赤字飙涨、国债突破33万亿美元;中国依靠与欧盟、东盟强化贸易,成功淡化对美依赖,并推动新能源与集成电路等领域的突破。
至今,美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,分裂加剧,财务危机如影随形。国际层面,美方深陷俄乌战争和中东冲突,盟友焦头烂额,尤其以德国为例,实体经济的萎缩触目惊心。反观中国,已与俄罗斯开展远东开发与资源合作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赢得全球百余国家积极响应,逐步突破了海权瓶颈,形成欧亚新格局。如今中国在全球战略版图上获得越来越多支持,逐渐摆脱单一依赖海上通道的约束。
放眼未来,十年内,只要中国顺应趋势,保持战略定力与经济改革,不断提升自身实力,中美第三轮较量的最终胜负已见分晓。美国纵有全球影响力,如果继续无视现实、霸权不改,尤其在自身国力和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,终将失去主导权。正如古语有云,顺势者昌,逆之者亡。
靠谱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